如何破除“捡垃圾都比读书强”?
www.fjnet.cn?2013-09-03 08:30? 熊丙奇?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
在大学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四川成都槐树店路的玲玲(化名),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玲玲的父亲所称“捡垃圾都比读书强”,在网上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这也折射出社会对大学教育不满的情绪。在笔者看来,这位父亲可以对读大学进行如此判断,但却不能剥夺孩子上大学的权利;从孩子已成年角度,他也可以拒绝为孩子提供学费支持,但在上大学问题上,还是应从长远计———上大学要算“投资账”,但更应该算教育账。 我们承认,这名父亲的经济账或许是对的。他说,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肯定需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开始打工,四年至少可以赚8万,这样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都可以拿去投资个房子做首付,或者直接开个店做生意也能赚钱。可是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一个工作每个月就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能赚回这16万。可是,读大学还有发展人格、完善自我的非功利价值,难道人生就只追求金钱吗? 毋庸回避的事实是,在我国社会,功利教育盛行,读书对于很多人而言,只剩下功利的价值,而一旦功利的读书价值下降,读书就变得无用,这与我国的整体教育模式和目标有关。在基础教育中,只重视知识教育,把升学作为唯一的奋斗Q标,没有针对学生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生存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混一张文凭是很多人的追求,以前文凭还比较值钱时,大家认为读大学有价值,而当文凭不值钱———仅凭一张文凭找不到好工作时,就认为读大学没意义,加之近年来大学办学严重同质化,甚至有的学校、专业教育严重空心化,不能给学生多少真正的教育,这种情绪进一步增加。或者说,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制造了功利教育观。 对于这起事件,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引起反思,虽然不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成才选择,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其实是社会的进步,意味着学生的教育选择多元、成才选择多元,但在我国当下,不选择上大学其实充满无奈情绪,这就需要大学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育回报率。如果大学办学质量低、教育回报低,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学生选择放弃高等教育,并产生放弃高中教育、初中教育的连锁反应。其实,我国每年已有200万左右的学生以各种形式放弃高考,只是由于学生做主放弃,或者家庭和学生共同商议放弃,没有像这位父亲要求孩子放弃具有新闻效应。 另外,我国社会应该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空间。据报道,这名学生其实想通过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而不是依靠父亲的资助,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也有助于其自强自立———父亲的不允许,恰可以给其自主锻炼———可她仔细研究了相关政策之后,却发现自己根本够不上贫困的资格,无法申请贷款。这是不应该的。在国外,不少国家的助学贷款基本覆盖所有的学生,凡是想贷款上学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这可以让学生自强自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读大学,而不需要家庭的资助。以美国为例,一个本科生最多可以借4.6万美元,一个研究生可借13.85万美元。助学贷款学生享受较低的利益,而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则能得到政府的利息补贴,自己不用支付大学期间的贷款利息。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允许所有学生都可申请助学贷款,而对贫困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实行免利息。 如果我国能推行这样的制度,也就表明我国教育部门和大学真正重视学生自强自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切实关注受教育者的权益。当学生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大学学业时,这样的大学竞争力必然更强———不能回报给受教育者教育价值,受教育者选择借款读书干啥?所以,如果能以这起事件来推动我国助学体系的改革,那么,这可以视为我国大学在应对读书价值下降时做出的积极举措。 熊丙奇(上海 教师)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03]读书无用论是功利心态
- [ 09-02]莫言:读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经典
- [ 08-27]我们的老人为啥不读书?
- [ 08-22]莫言低调亮相:北京人说爱读书,佛山人笑了(图)
- [ 08-17]雨天难挡读书人 莫言出席书香节(图)
- [ 08-16]为孩子读书办假证的教育悲情
- [ 08-09]“阅读立法”绝非是“强制性读书”
- [ 08-06]如果立法能让我们更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