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工科信仰的作用有多大
www.fjnet.cn?2012-12-12 09:46? 翟春阳?来源:燕赵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当下,在高校流传一句话:“一流学生读金融、二流学生念IT、三流学生才读工科。”工科生毕业后,也有部分继续逃离工科——— 自12月4日起,《中国青年报》连续刊发了一组主题为“投身工科:一种可以选择的爱国方式”的报道,试图求解如何重建中国年轻人对于工科的信仰。 说实话,用“爱国”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结果极能可能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人之趋利,如水之趋下,这是“人性”。即使是《中国青年报》的上述报道也承认,“哪里的收入高、哪里的社会地位高、哪里的贡献大,去哪里”。既然如此,解决的方法似乎也显而易见——— 只有当工科人才成为一种市场需要的人才,成为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群体,年轻人“投身工科”的热情也才会“如水之趋下”。 必须厘清的是,什么是市场需要。市场是具体而微的,而不是宏观抽象的。站在宏观的高度,站在全球的高度,站在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高度,说我们缺少核心技术,说我们需要开发自己的核心产品,需要扔掉“madeinchina”这个老帽子,戴上“madebychina”这个新帽子,所以我们需要振兴工科,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工科,这么说自无不可。但这种宏观意义上的人才需求,显然不能等同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企业需不需要;我们甚至必须承认,作为企业也有一个“水之趋下”的问题,它考虑的是哪种方式最能赚钱,而不是哪种方式更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 有专家给出的数据显示:未来3年,中国每年需要软件人才100万,但是中国大学每年只能提供20万IT专业毕业生;在2020年,中国将面临2200万人的工程技术人才缺口。但这些数据是否反映了真实的市场需求状况,大可商榷,因为这些数据无法解释中国工科毕业生普遍就业难这一现实。须知,中国目前在读的工科大学生高达700万之多,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的总和。一个工科毕业生选择向其他行业流动,当然有个人志趣的原因,但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的程度又表现在薪金与舒适程度上。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市场有需求,高校有毕业生,但目前的工科毕业生却普遍质量低下。但工科毕业生质量低下的根子在学校教育,诚如报道中指出的,目前从学校到教育部,都缺少对工科教育的充分重视。所以《中国青年报》才有如下一问:“工科生来了,实验室准备好了吗?”由此可见,“三流学生才读工科”这种说法的流行,并非因为偏见,也非因为信仰,而是因为现实。 当然这也并非一个无解之题。单靠信仰、单靠年轻人的“爱国热情”来振兴工科,固属缘木求鱼,但要振兴年轻人对工科的信仰却已微露曙光——— 当金融经济、互联网经济的无限风光渐行渐远,传统工业化的优势再度显现,那么市场对于工科人才的需求也将逐渐加码。唯有“市场需要”才能唤醒“工科信仰”,市场之于工科的关系,绝非利益关系,而是一个“学有所用”的大命题。 是要成为罗阳还是成为乔布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不论成为罗阳还是成为乔布斯,都需要先存在一种可能。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09]高校摆摊推销毕业生折射就业难
- [ 08-13]50万医学毕业生转行去做了什么?
- [ 07-30]“淘汰就业率低专业”是把双刃剑
- [ 07-05]毕业生,你慢慢来
- [ 06-04]毕业生离校募捐何不“制度化”
- [ 05-25]为“初中毕业生直读本科”来点掌声
- [ 06-28]同理心让温馨横幅感动毕业生
- [ 06-08]别再背着户口负重前行